零售速递
新零售元年:寡头时代出现 便利店加剧竞争
2018-01-08
在2017年,零售业最重磅的新闻莫过于行业灯塔型企业——大润发被卖给了阿里巴巴。高鑫零售出手了投入超10亿元却始终亏损的飞牛网。消息一出,让不少传统零售业人士黯然神伤。
阿里巴巴入股高鑫零售,被看作是线上大举布局线下版图的一次突破性进展。而这其实只是2017年零售业收购的一个缩影。在收购并购成为常态的新零售元年,创新业态成风,线上不断融合线下也变成零售业的主要特征。由此引得大规模的资本入侵,无人零售、创新便利店、超市+餐饮等全新业态备受追捧。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零售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整合,在未来将会进入寡头时代。同时,大量资本涌入新零售,但由于零售业的特殊性,一旦盈利模式无法形成或后续资本无法跟进,到时资本吹起的泡沫将会破裂。
2018C-star 上海国际零售业设计与设备展引领零售行业最新趋势,带您见证中国零售巨大变革,上海零售展欢迎您的到来。
收购或致寡头出现
阿里巴巴的新零售版图仍在持续扩张。2017年12月8日,阿里巴巴入股高鑫零售,出资约224亿港元,持股36.16%。而早在2017年9月,阿里巴巴就曾入股新华都;2017年1月,完成了对银泰商业的私有化,持股比例达74%。据悉,阿里巴巴的线下股权投资共计高达750亿元,涉及银泰商业、三江购物、新华都、联华超市、高鑫零售等数十个项目。
另一线上巨头也不甘示弱。2017年12月18日,腾讯入股永辉超市,开启了线下大卖场业态的第一站。
在线上资本入侵线下实体门店的背后,是线上红利的见底以及销售额增速的放缓。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1~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由2015年40%区间段下降至目前30%区间段。天猫“双11”交易额增速也由2015年的63%下降至2017年的39%。
零售专家胡春才分析称:“目前线上平台来客成本逐渐升高,加上电商红利见底,线上资本急需开展线下门店吸引顾客。同时,面对新零售模式的来袭,传统线下实体零售业也有着对技术的诉求。”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早在几年前,传统零售企业就曾进行线上业务的探索,但多数夭折。2013年,永辉超市用于线上业务探索的生鲜电商网站“半边天”,上线不足两个月便停止运营;2014年,美廉美自建网上商城,刚满半岁便夭折,网购部门遭遇裁撤。重庆百货、新世界百货等传统零售企业也纷纷进行网店试水,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而就在近日,两年投入超10亿元却处于亏损状态的飞牛网也宣布,将在明年暂停线上商城业务。
胡春才告诉记者:“传统零售业开展线上业务时,线上流量已经被淘宝、京东两大电商平台瓜分完毕,并且作为传统零售企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缺乏,注定其线上道路不会长远。”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则认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线上平台迫切需要落地的原因。不过,传统零售巨头占据了主流商圈和社区,并进行业态创新,线上平台开设实体门店的竞争也因此加大。收购、合作变成了最好的选择。”
作为线上平台落地的代表,盒马鲜生开启“超市+餐饮”新模式,但两年来仅仅开设了24家店。文志宏认为,除了模式处于探索阶段外,门店选址、开店成本、零售经验也是盒马鲜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而收购传统零售企业,则能够充分利用传统零售资源进行模式复制。
文志宏表示,目前零售业呈现两种模式:一种是线上资本攻城略地,以线下门店为载体进行新零售探索;另一种是传统零售业自身进行业态创新,开展线上业务,进行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永辉超市充分利用自身的供应链优势与门店经营经验进行业态创新,开发出了超级物种等全新业态,在新零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与盒马鲜生对标;同时,多点与物美、中百达成合作,利用线下门店资源开展订单配送业务,牢牢占据了北京商超配送市场。
文志宏认为,传统零售业的转型升级,与线上资本的压迫不无关系,倘若不进行自我提升,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事实上,这两种模式在同一市场环境下进行竞争,也存在某些不平等的方面。文志宏告诉记者:“同线下零售商相比,线上平台型零售商在税收方面享有政策优势,因为线上平台大多招收商家入驻,营业税收也是入驻商家缴纳,而传统零售商却要严格根据POS流水来进行税务缴纳。同时,线上平台的技术含量优势,相对于传统零售企业来说估值更高,更容易进行融资操作,所以进行开店等‘烧钱’操作时更具有优势。这也导致线上线下在竞争中优劣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零售专家刘晖告诉记者:“线上线下都有自身的需求,导致2017年零售业收购并购不断,阿里巴巴的版图也在不断地扩大。而这正是传统零售企业面临被‘集中化’的表现,传统零售企业如果不进行及时转型升级,那充分的门店资源将会成为资本的目标,成为被‘集中化’的对象。而在未来,传统零售业将进入寡头时代。”
便利店业态加剧行业竞争
在资本席卷线下零售业时,零售业的新兴业态也备受资本青睐。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除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外,缤果盒子、F5未来商店等创业企业以及娃哈哈、居然之家等传统零售企业均已入局无人零售市场。
根据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7年无人零售商店交易额预计达389.4亿元。未来5年,无人零售商店将会迎来发展红利期,至2022年市场交易额将超2万亿元。
但《中国经营报》此前就曾在报道中进行过测算,无人零售的经营利润目前无法覆盖高额的RFID成本、电子价签成本、配送成本等。
刘晖也表示,高额的技术成本以及日常运营维护等问题将成为无人零售业的盈利难点。无人零售归根结底还是零售业,仅靠技术的支撑无法成型,一些小型的创业公司依靠技术和资本在这个领域很难立足。而且互联网巨头与传统零售企业的入场,也会对小型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造成挤压。而随着无人零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行业竞争将会愈加激烈。
刘晖分析认为,目前无人便利店想要达到盈利,至少要在半径5公里的商圈范围内设有200家门店,促成规模效应。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无人零售企业都提出了开店目标。缤果盒子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在2017年9月25日提出一年开设5000家店的目标,现在还会朝着目标坚持下去。”
文志宏则表示,除了无人零售业自身的盈利难题,传统便利店行业也会对无人零售业形成竞争。记者了解到,传统便利店以7-11为例,单店的单品数量在2800个左右,能较好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而且传统便利店和中小超市提供的送货上门、快餐等服务,无人便利店目前难以达到。并且,目前各个零售商的竞争策略已经转向自有品牌开发、顾客服务等综合实力,无人便利店目前显然无法建立优势。
同时,资本入局传统便利店也已成趋势。便利蜂先后获得4轮融资,估值一度超过10亿美元,原去哪儿网创始人庄辰超创办的斑马资本也为其注入3亿美元。“爱便利”“宅可便利店”“门口头”等平台也先后获得了百万到千万元不等的投资。
但资本的大量入局也存在盲目的冲动。文志宏表示:“资本的大量入侵能够短期内推动便利店行业的发展,但便利店总归是零售业,没有传统零售经验,在商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力。依靠资本形成规模化并不能带来盈利属性。”
而对于未来便利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多位专家都认为:“在遇到盈利难题之后,在资本助推下形成的泡沫难免会破裂。并且,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货架的出现,在加剧便利店行业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风口,便利店资本随时会转向无人零售领域。而便利店拥有的实体门店资源则是一大优势,如果不首先考虑商品、服务、供应链等盈利痛点,那么便利店行业也会走上大卖场业态的老路。”
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