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上海国际店铺设计与解决方案展览会(China in-store 2021)将延期举行

截止目前,中国大陆的入境限制仍旧十分严格,且新冠疫情持续影响零售品牌的线下扩张及采购计划。经慎重考虑,主办方正式决定将原定于2023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七届上海国际店铺设计与解决方案展览会(China in-store 2021)延期举办,新的展期及规划将在近期公布。

“我们决定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将China in-store 2021延期是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待出入境政策恢复正常以便国际展商和观众可以亲临展会。在此期间,我们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打造一个更高质量的采购交流平台,以便适配疫情后的零售行业。”杜塞尔多夫展览(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睿博先生表示。

新展期的将继续聚焦店铺装修和店铺设计、视觉营销、零售商业照明、智慧零售技术、零售营销五大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同时,Retail Stage,HiTech Stage,ReTailor Hub,EuroShop 中国零售设计奖以及橱窗营销挑战赛等精彩的同期配套活动也将于新展期举办,为零售人士提供与优质零售解决方案提供商、知名零售品牌商、地产商以及行业专家学者共商零售热点话题的宝贵契机。

接下来,杜塞尔多夫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将组织一系列线下商务交流活动,邀请行业大咖分享真知灼见,与行业同仁保持深度连接。与此同时,主办方将继续与行业媒体,协会,研究机构以及EuroShop全球零售联盟成员携手,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领英等渠道向零售人士提供有价值的零售行业新鲜资讯和前瞻趋势。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访问 www.c-in-store.com


2021年7月27日

媒体中心 新闻 零售速递

零售速递

零售业未来十年发展之谜,体现在五方面

2017-04-06


  人们容易高估未来三年的变化,低估未来十年的变化,这是比尔盖茨说的。想得早,就可能起步早。绕过专家们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市场上的那些成功企业,多数只是因为启动的时间比别人早。

  大环境形势喜人,美国、韩国、日本政治崩溃,欧盟经济崩溃,俄罗斯缺乏存在感,广州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首都,“五星出东方而利中国”,只差一个拥抱未来的心了。中国的零售业,在市场环境、购物者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性,再结合零售科技的发展。

  2017年到2027年,城镇化率超过65%(2015年56%)、互联网覆盖率超过65%(2015年51%),技术平台准备就绪,新技术即将突破规模化门槛。我们面临着技术呈“指数级增长”的机会,想一想都兴奋得直哆嗦。这必将会是消费品零售业天翻地覆的十年。

零售业未来十年发展之谜,体现在五方面-2017 C Star

  市场:消费持续升级

  2015年第4季度,尼尔森全球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中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最高,达到107,美国100,日本79。尽管中国经济在2015年增速放缓,仅为6.9%,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不但不受影响,还持续上涨,并激发了一系列升级。

  品类升级。国外的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马拉松赛事开始兴起。中国2015年人均GDP达到8016美元,如惊蛰一般,无论什么腿脚的,都出来在朋友圈上跑几步。不同的人均GDP水平,品类的成长性不同,而背后是消费者意识的转变。

  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增长不会低于6%,持续的高速发展,注定了有些品类凋零,有些品类亢奋。上升的如咖啡、宠物食品、婴儿护理品、低温乳制品,下滑的如糖果、碳酸饮料、方便面、常温火腿肠等等。对于品牌商,选对品类比努力经营重要很多,职业经理人更是如此。

  产品升级。过去几年,中国快消品销售量增长幅度持续下降,但销售额的增长还可以,靠的是产品升级,用各种形式提升了单价,但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消费量需求。人们的购买数量没有增加,但人们愿意去买更好的东西。

  本土产品升级不能满足的,成就了海外购,而海外购抵挡不过国家税务政策,总体来讲是没有未来的。在产品升级方面,“灵活、快速”是小企业的通行证,“规模、标准”是大企业的墓志铭。

  服务升级。品类消长、产品升级对品牌商是天大的事,但零售商影响不大,及时调整产品组合就好。而消费升级背后带来的服务升级对零售商而言是一个危险的机会:一方面,人们在意体验,开始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付额外的钱,这突出了线下生意的现场体验优势,为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新零售”提供了基础动力;另一方面,中国的线下零售当年正是因为体验差,才给了电商巨大的机会。

  基因没变,一个创造了问题的人,如何回过头来解决问题?“体验设计”成为零售商的关键手段,购物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心理学变成零售商的基础课,同时也会催生出一批专业的体验设计公司。

  渠道:线上线下融合

  电商下半场。这些年电商们把容易干的都弄的差不多了,眼下面临的都是深水区难题,以及越来越高的物流成本和新客成本。在这些难题面前,线上线下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电商想再进一步通过优化价值链的效率和成本来提升利润,仅仅从消费者末端发力已经不行了,优化整个产业链,才能挤出更多的利润。

  真实的商圈+虚拟的商圈。人始终要在物理空间中生存。“线上和线下就像两个规格不同的筛子,都流失了一部分用户”,如何让线上客户贡献更大的价值,让线下用户每一个人、每一次购买,每一个产品都成为流量入口,电商和零售商都惦记着这事, 整合线上线下是未来十年的主旋律。

  我揣测,阿里会以某种姿态开设自己的CVS,它有能力在中国开出海量的CVS(2015年中国现代零售终端190,446家,Nielsen的数据),好处可以列出20条,坏处是固定资产可能投入偏大,肉身太沉重。如果它真的哪天真想干这件事,把大量的淘品牌导入到自己的线下零售终端,实物销售与虚拟销售相结合,同时掌握周围商圈多数购物者的画像,可以进行精准的购物者促销,实现交易闭环,再加上菜鸟物流,相当强大,故事也比“零售通”好懂。

  业态:极致者才能生存

  EST原则。“good,better,bEST”,EST代表着最高级。最便宜,最齐全,最便利,最专业,最体验,EST定位明确的零售商才有机会延续自己的未来,这是“极致化生存”的未来。

  大家都能做到“最齐全”。下一个十年,电商的称呼和实现途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让所有的线下门店也都是“电商”,这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电商,零售业几乎都是线上线下的结合体。最齐全,不需要物理上的实物存在,像大卖场这种定位在分销齐全、选择众多的零售业态,受到的冲击也最大。

  Shopping Mall代替大卖场,成为“最体验”。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卖场,提出过“零售娱乐(Retailtament)”的说法,这个口号已经让给了Mall。儿童娱乐,电影,餐饮,这些服务和体验使Mall真正成为社区枢纽,一站式欢乐到底。一部分大卖场中的专柜转型为Mall里独立运营的品牌专营店,毕竟只是借用一下客流,当然是哪里流量大哪里就有价值。

  品类专业店占据了“最专业”。连锁药店、母婴店、化妆品店是这个品类专业店的代表,购物者在这类店中寻找最专业的产品和专业意见。受国家政策影响,这三类专业店甚至可能整合成一种终端“个人护理店”。与人面对面的专业服务,是这类业态的核心价值。

  连锁药店,和社区医疗、居家养老等一起组成健康模块,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是潜力最大的业态;

  化妆品店,2015年155,564家(Nielsen全店通数据),未来十年是整合的阶段,大量的并购重组,门店升级,最后成为寡头垄断的业态,是折腾的十年;

  母婴店,2015年66,980家(Nielsen全店通数据),今后数量不会再有大规模的增加,经历一个起伏后,十年后数量减少,服务等内容和质量都有很大提升。

  CVS代言“最便利”。CVS成为社区商品和便利服务的中心,构建了五分钟行走半径的商圈。2008年,全国平均每43,143人拥有一家CVS,2014年降到了18,758人,在CVS最发达的上海,每5000人拥有一家,台湾是2500人左右,日本是2000人左右,未来十年中国会补上这个数字,这意味着八倍的终端数量增长。

  连锁便利店的门店面积有扩大的趋势,最后会达到小型超市的规模,而社区小型超市则主要走生鲜超市的路线。CVS必定会凭借一己之力,建起社区等日常生活服务模块,未来属于CVS。

  大卖场在EST模型中没有清晰的定位。看2015年数据,沃尔玛、麦德龙同比几乎没有增长,乐天玛特、家乐福负增长,而全家等小型超市和CVS则两位数增长,差异明显。(当我看到家乐福负增长12%时,无法控制源自灵魂深处的喜悦。家乐福,你也有今天。)道路艰难,大卖场需要调整尴尬的定位,两条路可以走:

  1、在没有Mall的地区,它会扮演Mall的角色,保持较大规模,提供店内的多种体验,尤其是发育出各类“店中店”的形式;

  2、在有Mall的地区,它会缩减到5000平米的营业面积,成为大型超市,成为“快消品+生鲜超市”的组合。

  购物者:忠诚度越来越低

  信息越流畅,忠诚度越低。美国人公布了一个统计,Facebook用户密度越高的地区,离婚率也越高。Facebook出面否认了这件事,这使我认定了该统计的真实性,道理大家都懂,毕竟约起来更便利了。

  商业信息会越来越流畅,购物者对某家店的忠诚度会越来越低。维护顾客忠诚度是下一步零售商的首要大事。

  传统小型零售商有生存空间,但在维护客户忠诚度方面挑战巨大,他们必定要借助外来力量。有两股力量:

  1、一是专注于客户关系管理的专业服务公司,比如说国内的考拉先生,北美的fivestars,foursquare,shopperclick等等,帮助小型零售商进行客情管理,落地忠诚度计划,兑现奖励,让零售商更高效地维系自己的客户;

  2、二是“快消品B2B”公司,希望把小型终端纳入自己的网络,从产品选择、补货到客户管理,都帮它们管起来,这种公司无论对品牌商还是零售商,都有帮助。

  这样的公司现在大几十家,好些种模式,但接下来在三年内一定剩不了几家,我揣测京东的新通路可能会死得比较早或者比较脆,早或者脆,都行。

  没有会员卡的会员制管理。没有卡片,没有填写资料,支付账号即会员,从这点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都有巨大优势。

  微信已经在推广“支付+会员”的解决方案,帮助零售商增加会员,提高活跃度,减少会员流失,据腾讯自己说“形势喜人,非常好”。而支付宝在阿里零售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样的道理,消费者在小店使用支付宝,就意味着办理了会员卡。在这方面,别人的机会不多了。

  零售商为每个家庭订制每月购物清单。帮助人们做选择是未来的大商机。降低不确定性,让人们减少因为选择而付出的努力,必须是一门好生意。

  宗教就是干这个事的,让你减少思想上的彷徨;品牌忠诚度也干这事,忠诚的用户没有品牌选择的过程;套餐更是这样,我喜欢公司楼下餐厅中午的商务套餐,经常让我觉得自己很果断,“老板娘,C套餐,对,就是7块钱四菜一汤的”。

  常规的日用消费品,同质性强,消费者在做这些购物选择时乐趣不大,那些欢快地挑选洗衣粉的人,通常心智都不是很成熟,在成长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这些品类中,零售商给出“建议清单”就很有意义。比如,食品类别中的小包装米、油,家庭用品中的厕纸、清洁剂、洗衣液,个人护理品类中的牙膏、洗发水等,都适合。

  零售商根据客户画像,给出“最佳组合”,在满足客户需求、价格优势、零售商毛利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客户一键确认,直接到家,和桶装水没什么区别。

  供应链:物流职能被剥离

  物流的核心是效率,是最低成本,最低持有成本,最低运输成本,这个力量推动着零售商们不断地打破限制,高歌猛进一路向前。这段描写不是想烘托它们朝气蓬勃,它们只是在经济规律下迫不得已,物流成本高的零售生物,熬不过旱季,等不到下一个交配季节。

  物流职能从零售商中剥离出来,同一配送中心服务多家零售商。在经济规律操控下,经营者必须追求投资回报,每天算计着一道线性规划题:“当产出一定,求成本最低”,寻求最优解。在零售商的体系中,物流是分工清晰独立模块,也是最大的成本之一。降低物流成本的最好方法是不承担“非货架库存”,和他人分担运输成本。

  我揣测:首先,零售商的配送中心会从零售商的运营系统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随后,独立的配送中心之间的横向联合,形成了新的物流商业体,可以服务多家零售商。这个过程通常由产业链资本推进。

  那零售商干什么? 零售商负责卖货,解决“愿意买”的问题。它们吸引购物者,留住购物者,动用一切手段让人们持续消费。物流公司负责订货与配送,解决“有货卖”的问题。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分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各司其职,干好自己最专业的事,充分的专业和利己,推动着你们人类世界的进步。

  物流成本的下降不再靠规模,要靠技术,物流科技推动成本的不断降低。库存机器人进一步解放人力;自动驾驶技术五年内会进入实用阶段,最大的受益者是长途货运,十辆大型卡车只有头车需要司机,其余的全部自动驾驶,节省人力,提高安全性,最终会把优势反映在成本上。 货车司机和储运人员是注定被科技替代的,是没有前途的职业。

(文章来源:互联网)

来源:
推荐阅读
尊敬的观众: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China in-store 2019观众预登记将于2018年10月开放,敬请期待!

观众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