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速递
“新零售”实践:互联网品牌的“出淘”与转型
2017-03-31
新零售
在互联网红利日渐消减、传统品牌触网的冲击下,当年伴随着平台一起成长起来的淘品牌,如今不少早已黯然失色,很多商家开始了艰难的“出淘”之路,包括试水线下实体店,而成功案例却寥寥可数。
自去年以来,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战略一直备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业界诸多讨论,到底什么是新零售,似乎没有人能讲清楚。日前,阿里研究院正式发布了《新零售研究报告》,试图以37张PPT阐明新零售的三大核心特征:以心为本、零售二重性及物种大爆发。
尽管对其定义仍存在众多争议,但于增速趋缓的电商行业而言,“新零售”似乎为一众互联网企业指明了一条出路。
事实上,在互联网红利日渐消减、传统品牌触网的冲击下,当年伴随着平台一起成长起来的淘品牌,如今不少早已黯然失色,很多商家开始了艰难的“出淘”之路,包括试水线下实体店,而成功案例却寥寥可数。
零售没有新旧之分,“马云提新零售是向整个零售界接受现实的表现,零售业发展至今,商品在不断丰富,渠道在不断推陈出新,消费者需求在不断改变。不管怎样,零售的本质不变。”
红利衰退
纵观国内服装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粗犷式生长到品牌集中爆发的阶段,在电商渗透率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一批基于淘宝平台成长起来的服装企业也随之兴起。淘品牌源自于电商,熟知线上消费者需求特点,快速崛起的势头毫不逊于传统品牌。
伴随2012年网上零售爆发式增长,淘品牌的成长适逢用户网络消费行为养成、价格敏感的市场环境,并依托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的机遇,市场对淘品牌的培育及关注持续被强化,一些推出爆款产品并兼具性价比和设计的淘品牌在这期间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的忠实用户群体。
与此同时,头部的淘品牌在资本、流量等发展资源上的支持呈现出马太效应,而只凭借投资人补贴用价格手段兴起的一些淘品牌则在电商红利消逝、用户消费升级回归理性后,无法赢得市场肯定。
随着流量红利的消减、传统品牌的不停触网,不少淘品牌早已风光不再。麦包包、七格格等品牌逐渐从“双十一”销售排行榜上退位,而曾经的互联网童装第一品牌绿盒子,去年年底被曝出陷入破产危机。
如今线上企业的引流成本越来越高,加之淘宝免费流量少之又少,平台盈利则需依靠广告收入。在这种大背景下,传统的线下品牌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其客单价及认知度较纯电商品牌要高,同时也更有资金实力去开展营销活动。因此,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选择传统品牌,淘品牌过去主打的低价路线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生态环境。
转型思考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服装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达7457亿元,同比增长21.2%,2016年达9343亿元。服装网购交易规模增速相比往年并没有明显加快,反而出现放缓的态势。
一方面,服装电商发展进入相对成熟期,另一方面,服装零售行业呈现出整体低迷的态势,性价比成为消费者选择服装产品的重要标准,如何找准定位进行精准营销成为各大服装品牌首要思考的问题。
新零售很有可能是多个产业交集在一起,它同样也不会是一种稳定状态。只改造零售端的话远远不够深入,新零售应该是以提升整个产业链效率为目的。”
对于快消行业而言,线上企业的比例相信会不断上升,而传统的线下门店如果没有基于消费升级而及时改造,反而会成为业绩的拖累。
未来留给纯电商企业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多了,面临着残酷竞争,对于零售企业而言,线上线下如何融合的问题迫在眉睫。
(文章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