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速递
中国巨型购物中心激增 这背后有什么逻辑?
2017-11-24
2000年长春欧亚卖场成为大陆第一座巨型购物中心,直至2009年每年新增的巨型摩尔基本维持在1至3家之间低量波动,典型项目如上海正大、广州正佳、东莞华南摩尔、北京世纪金源、沈阳兴隆大家庭、上海五角场万达、上海百联中环等,由于当时国内品牌数量稀少,加之当时消费力较低,多数巨型购物中心经历了较漫长的培育周期。
2010年至2013年间,随着各地购物中心的大量增加,每年巨型购物中心的开业数量同步增加到4至6家之间。
2014年起,随着华润、月星环球港、步步高、银泰、茂业、龙湖、金鹰、SM、武商、韩国乐天、红星爱琴海等大鳄相继涌入,巨型购物中心新开业数量一路由11家攀升至今年的20家(含四季度计划开业项目),其中GFA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的超巨型摩尔今年将达到4家,其中南京金鹰世界GFA面积高达48万平方米,GLA面积30万平方米。
北京国贸、重庆龙湖时代天街、厦门SM、武汉武商摩尔、长春欧亚卖场等项目均通过不断扩建而成为巨无霸。
连一向谨慎低调的香港新世界、九龙仓、新鸿基、新加坡凯德、日本永旺如今也纷纷投重金于巨型购物中心如沈阳K11、长沙IFS、上海徐家汇中心ITC、凯德苏州中心、青岛永旺梦乐城……
综合来看,业内认为10至15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性价比最高,既具竞争力又能有较好的财务回报,导致大型购物中心由于数量激增,导致部分城市出现近距离白热化竞争。
另一方面,2万至3万平方米小而美的社区邻里型购物中心由于黏性高无需高额营销费用也被广泛看好,那为何投资巨大且面临诸多挑战的巨型购物中心近年却为何不断激增?
原因如下:如今大型购物中心遍布一二线城市,巨型购物中心凭借面积大可以配置更多更全的业态和特色品牌,且巨型购物中心用地往往由于竞争者少而拿地单价成本较低,更主要的是如今购物中心竞争激烈,吸引客流的重大砝码在于持续进行各类推广活动,无论营销费用还是专业团队的成本支出,巨型购物中心相对于大型尤其中型购物中心更容易分摊至租金收入中。
同样的原因令海外同样频现新的巨型购物中心,诸如日本越谷永旺湖城、韩国Starfield Hanam与首尔第二乐天世界、美国迈阿密American Dream Miami、法国巴黎欧尚欧洲城Europa City……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由于特殊的热带气候和偏爱消费的国民特性导致当地巨型购物中心同样甚是热闹。
虽然巨型购物中心拥有如上三大优势,但巨型购物中心对发展商资金、团队、操盘运营能力的要求也数倍于大中型购物中心,事实上,国内最早的那批巨型购物中心探路先锋如今大多转为专注于大中型购物中心,故针对此轮巨型购物中心开发热潮的效果尚待观察。
备注:SUPERMALL巨型购物中心近年来日益增多,不断有号称亚洲最大全球最大的项目开业。但由于国际国内标准不统一并无法比较,真正的巨型购物中心当是GLT可租赁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大致相当于扣除室内停车场、金街及综合体的宾馆与办公楼后购物中心GFA商业建筑面积在18至20万平方米之间的项目。如加上室内停车场(北美的购物中心往往拥有巨大的室外露天停车场)、金街及综合体的宾馆与办公楼,则几乎相当于国内几十万上百万平方米规模的综合体。事实上,国内很多所谓亚洲最大全球最大购物中心名不副实。
总结:购物中心不是越大越好,更不是越小越好,只有根据商圈实际辐射能力、交通与周边客群密度等多维因素科学制定最适合的商业规模,可以根据商圈发展步伐,分期建设,切勿贪大求洋,导致空置率高企。
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