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速递
“新零售”将来 消费升级“刻不容缓”
2017-11-21
今年“双11”过后,面对这个几乎已经成为企业、消费者共同参与的大促采购节,除了超两千亿元的全网销售数据之外,其背后又有怎样的商业逻辑?“新零售”时代将为明年的“双11”及未来商业埋下什么样的伏笔?在“双11”余热尚存的当下,我们邀请了参与其中的企业家、营销人士及学术界人士,就“如何看待新零售时代下的‘双11’”展开思维碰撞。
“双11”是资源集约化营销手段
问:作为“双11”的参与者或是观察者,您是如何看待“双11”与企业间的关系?
王冬竹:“双11”人为阶段性提升单位时间内的消费需求,从而引发品牌宣传、生产、销售的集中爆发。在集约化的作用下,减少了各项成本,自然也为消费者带来优惠。不过必须看到,对于品牌企业而言,引流成本更低;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机会却不多,而且还很容易由于投入与产出的不对称,以及供应链整合的不及时,造成亏损。企业参与需谨慎,提前预判、计算产出投入,对小商家而言十分重要,当然借势借力也并不局限于天猫平台。
王文礼:任何形式的节日和活动,只有真正给多数参与者带来好处才有生命力。参与其中的企业需要明白自己需要和擅长的东西,参与的过程中才不会模糊定位,也才能真正获得精准消费者的多方面认同。
陈火全:“双11”已走向理性消费和回归商业本质,尤其是回归对产品品质和服务的精挑,它是企业在互联经济背景下的一个重要战场。企业通过“双11”大促节快速聚集流量,以此来检验和提高企业的精细管理、内控能力,技术与软服务能力,以及与银行、物流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的协同能力。当然也不能忽视其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如违反商业规律的做法而损害行业市场的发展等。
“新零售”是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问:马云一年前提出“新零售”概念,您是如何构想未来新零售时代蓝图的?
王冬竹:可以预见,未来消费者将进一步扩大对文化精神层面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众多寻求升级的传统企业主必须转变思路,放手让互联网大数据指挥原有生产体系,构建第三方运营监管体制。
苏静:新零售意味着“新技术+新思维”的零售技术升级模式。对于实体企业而言,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新零售”有几个重点:一是消费者行为数据的收集与应用,二是传统营销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转化,三是IT技术在零售系统中的深度应用。比如最近中心市区出现的一些无法准确定义的零售模式,这些店铺不再是单纯销售一类商品,而是营销一种精神满足。他们将零售、服装、水吧甚至火锅的业态集中加以整体呈现,以文化定义作为核心推广,令消费者在购买的同时享受整体空间及服务带来的高附加值享受。
陈火全:马云所说的新零售是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和消费者认知发展到一个阶段,零售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理解的未来零售时代的蓝图应该是智慧、协同、高效、环保高度统一的零售形态。企业或平台应该对未来新零售时代的“人、场、货”要有更充分的认知,要用技术手段、管理方法等对产业链、价值链、销售链、供应链进行全方位改造和创新。
王文礼:零售的本质是满足消费者需求,而消费需求的本质是更好、更便宜、更便捷。紧随消费升级,企业必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八马线下连锁店面已经超过千家,线上也进入了多个电商平台,这些举措都是为缩短消费者了解企业的空间及时间距离。
全球化促进“中国元素”输出
问:今年“双11”覆盖225个国家和地区,167个商家当日成交过亿元。面对“双11”的全球化趋势,企业或是平台应该如何借力角逐全球市场?
王冬竹:对于小品牌而言,全球化的机会将更大。今年G20会议上强调了互联互通互惠的概念。随着物流业及智能工具的诞生发展,全球化经济势必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国内电商领域无法获得更好回报的当下,建议企业勇敢走出去,因为在国际上“中国品牌”已经成为共享优势,特别是那些具有“中国元素”设计基因的产品。当然,全球化也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王文礼:全球化趋势对企业的能力不断提出挑战。对于茶产品而言,全球化市场将拥有更大的空间,当下包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创业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创全新的茶品牌。作为茶叶的发源地,中国更应该诞生一个全球熟知的茶叶品牌。八马最早就是从事外贸出口业务,在国内创牌成功之后,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原有外贸优势,通过举行全球巡回品鉴会等形式,将代表中国好茶标准的产品带向全球。在传播中华茶文化的同时,也让世界了解更好的中国,这是企业家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使命。
来源:泉州晚报